绥阳:服装产业园成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园

绥阳县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,一直致力于移民后续服务工作,加强就业扶持力度,有力保障移民搬迁户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
贵州双喜信义实业有限公司车间黄云 摄
走进该县服装产业园的贵州双喜信义实业有限公司,易地搬迁的群众在服装加工车间一边学习穿针走线,一边脚底下踩着缝纫机,脸上不时露出喜悦的笑容。   “在这个厂做了两三年,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块钱。因为这里离家近,以前我家比较远只能住厂里面,现在搬迁到虹桥社区,离家比较近,走个十多分钟就到家了。”张仕维家住大路槽乡长阳村,2017年搬迁至临近园区的虹桥安置小区,一直在双喜信义实业有限公司做服装生产的锁边工作。

张仕维在服装工作工作黄云 摄
“车间工人”张国容,曾经居住在宽阔镇岩坪村,全靠田间务农谋生,加之夫妻俩常年“浸泡”在药罐子里,家中生活压力较大。去年搬到虹桥社区,顺利在服装产业园上岗了,实现了由“山区农民”到“产业工人”的转变。“为了帮助我们就业,县里面组织我们在这里培训,培训过后就在这里上班。这厂里面都还可以,各方面条件以及同事、老板都挺好的。”张国容说。   贵州双喜信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坚告诉记者,从2015年入住绥阳经开区服装产业园以来,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,从刚开始的40个员工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余员工,大多数都是搬迁户和贫困户。2015年发放工人工资100余万,2018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发放了员工工资270余万元。目前,公司出口外贸的订单比较多,还需要招收大量的员工。

据了解,服装产业园是绥阳县省级经济开发区“一区四园”中的一园。近年来,为妥善解决好搬迁户的就业问题,该县在选择安置点时,按照靠近园区、靠近集镇、靠近产业的原则建设,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虹桥社区建在了紧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旁。   开发区内各园区积极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,推动辖区内服装产业、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挥吸纳劳动力实现共赢发展的格局。带动搬迁群众及周边高龄人员、家庭主妇等5000余人就业,有效解决了不同劳动层次群众的就业需求,每月人均收入增加2000余元。

服装产业园一角  黄云  摄
同时,该县还将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纳入易地搬迁体系,统筹省级经济开发区用人导向,建立岗位数据库和就业数据库,构建“一对一”帮扶的搬迁就业保障服务机制,开展“一户一产业工人”定向式技能培训,带动群众就业,提升群众内生动力。

在园区各项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,也吸引了许多在外务工的人员回乡就业。“衣服我倒是做了30多年了,先是在深圳做了6年,后来在厦门做了十多年。现在老了,回来一家人在一起就不想出去了,在家头有个三、四千块钱就差不多了。”常年在外务工的吴远富,就住在园区边上,回来在园区上班后很满足。   据该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青珊介绍,下一步,该县还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培训和就业这两块来开展工作。一是结合企业用工和群众意愿,针对性开展培训,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。二是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,收集岗位并加强岗位信息发布力度,把适合的岗位推荐给易搬群众,让他们实现就业脱贫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